在黑格尔的理解中,公民是能够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共同体意志的个体,卢卡奇同样按照这一逻辑来理解无产阶级意识,科耶夫甚至从公民拓展到人的视角,把承认与人相统一,认为只有作为一个国家的‘得到承认的公民行动和生活,人才是真正的人,即‘个体。
礼仪是普遍的人类交往方式,但中国古代礼仪的特别之处在于和人生成长与发展紧密相连。信乎朋友有道,不顺乎亲,不信乎朋友矣。
【18】最后,还解释说:无声之乐,气志不违。黄光国说:儒家的生命观把个人当做是家族生命的一部分,亲子关系被建构成为‘骨肉之亲,我们便很容易明白:儒家文化中的个人实在很难把他对家人(尤其是他对父母)的‘积极义务想像成一种‘相对的社会契约。但善毕竟是内心的价值赋予,乃精神属性。在后一种情况下,如果不能从儒家的是非善恶观念进行认识和评价,就会迷惑。虽然对礼乐可能存在的异化与限制儒家确有深刻反思,但对于达于礼乐之原缘人情以制礼而言,其所据之原或人情,多为人们当时的自然生理、性别以及政治地位,殊少涉及到作为恒久的真实存在的科学之对象,受科学影响相对较少。
13 李零:《郭店楚简校读记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7年,第100页。【2】而家(族)中自然存在的血缘亲疏、尊卑长幼、男女差异都是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等级社会的基本要素。凡可托付者,非至关重要之事,不是关乎己身之事之行,而真正的本己之事,如个体感受、信仰和生死等事是无法托付的。
能够意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——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知幽明之故。道教也持类似的看法,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因此,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不同于当代的道德意义。只有固于穷,抱朴少欲,才能乐道,达到曾点之志的境界,领悟孔颜之乐,走上切近大道之路。
他还有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劝诫:君子要四毋——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即是自我意识诞生,在自我意识看来,它的本质和绝对对象就是自我13。
个体的品格与智慧,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前程,还关乎着国家的命运。修身之学,不仅具有始基性意义,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。它意味着对欲望,尤其是肉体快乐的节制,既不怯弱,也不放纵,是快乐的中间状态——节制之人,欲求他所应欲求的东西,以应该的方式,在应该的时间,这也正是理性的安排35。其目的在于提高个体的德性与智慧,成为圣贤、神仙及佛菩萨。
尽管瑜伽种类多,各自的方法、体位、调息、分辨和冥想法等,不太一样,但都有共同的终极目的,那就是控制心意,不执着欲望,寻求生命的觉醒,认识真我,最终获得解脱。修身之学皆为自由之学,是自我的觉醒,渴望寻求终极的真理,即是一条为己、由己、求己的觉醒之道。在尘世中,不少事情和行为,貌似可托付于人,其实不过是琐碎之事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。
对于此学,古中国贡献非凡,儒释道皆有丰富的修身之学,认为修身是一个自我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,是真理的自我展开、绽放的过程。其次,克己慎独以正心。
仁者好比射手,仁行如射箭,射之前,应先调整好自己的位置,摸清风向,瞄好靶心,然后再发射,射不中,只能内归因,寻找自己的原因,而不是怨恨胜己者。朱熹在《中庸章句题解》里,就表达了对佛老务虚的不满:尝窃病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根本次第,而溺于老、佛之说,无致知之功,无力行之实,而常妄意天地万物人伦日用之外别有一物,空虚玄妙,不可测度,其心悬然惟侥幸于一见此物,以为极致。
每个国家具有优良德性,则天下和谐大同。还有风靡世界的灵修——不依赖肉体,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。人们认为,一个有自制力的人既能自制又能忍耐36。正是这种超越性,使得人在宇宙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,不仅能够认识自身,还能够认识世界,设置诸多规定,创建各种文明。一切闻见和知只有在行之中得到良好的运用才有效,与其坐而论道,不如起而行之,这正是虚云老和尚所倡——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,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。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
人在爱欲之中,独生独死,独去独来。上等根性之人,闻道就行,毫不迟疑——与真理同在,只有在践行真理的过程之中,才能领悟真理。
为学之中,可通过拜师受教——三人必有我师,或是与友讨论——不可独学无友,或是静思冥想,或是勤学苦读,以达到博学多才的境地。这是一种自我要求,自我规定的精神修炼之法。
这是一门为己之学,关注自身,提升精神境界,塑造理想人格——以达于至善,然后再安人济世。为了实现人生命运的转变,中国古代各家都有一系列的修炼方法,儒学至明清,衍生出实学,反对空谈,倡导经世致用,其主要内容有:在人格修养上,主张实有诸己,即崇实黜虚。
从而促使修身之学的繁荣,不仅理论极为丰富,而且实修方法多不胜数。道只能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发展,不断实现自身。佛老因过于追求方外的空虚玄妙之物,而轻视方内之事,便无致知之功,无力行之实,工夫用错地方,犹如石锅炒沙,终究无用。要言之,中国古代的修身之学是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人格修炼方法。
只有固于穷——不知穷为何物,燕然处之。程朱理学认为居敬就是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,是心的专一,专于道,自作主宰——仁义礼智勇兼具,不为外物所累,义无反顾地求道。
德性像自然一样,较一切技艺更精确、更优秀,它能够娴熟地命中中间。由己不由人的修身之学,不仅无人能够替代,也无须任何监督者,它是一条自律之路。
一、为己:修身之学的目的 在中国文化里,人具有非常高的地位,三才者,天地人,人与天地齐观。既能洞察时变,又能以文化天下4。
追问自身的根源,竭力摆脱浑噩之态,于是就有王阳明之问——何为人生第一等事?读书做圣贤,方为第一等事。德性是人特有的功能,使人趋于完满和优秀。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在文明之洋里,不论东西古今,都有修身之学。
耆那教训谕:无论苦乐,吾人当以待己之道应天下造物,勿以己之不欲加害于人。也只有从这一点出发,才能领悟道德主义的精妙之处,而不会斥之为假冒伪劣之行。
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17能够实现天下归仁的宏愿,关键在于自己,是克己而非克人,己言己行合于礼仪。儒道释的修身之学无不如此,修行在于自身的完善和觉悟,也只有内圣、成仙或是觉悟了,方能有效济世度人。
这些身怀绝学的隐者,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又一特色,即隐逸文化,超脱于政治和俗世,隐身匿迹,寻求内心的清净、素朴、平和与安详,以自得其乐,逍遥于天地之间。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29。
标签: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 2018年11月20日中国玻璃综合指数 钢化镀膜玻璃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镀膜玻璃阳光房
评论列表
(自注:老幼及人,理一也。
上召视诸儒,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,以为大愚。
《孝经·圣治章》云:人之行莫大于孝……圣人因严以教敬,因亲以教爱。
尽管提高自身觉悟也反复被提及,但并不真的强调觉悟。
以此其能苦其生者也,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。